幽默的接受度往往受文化规范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在西方社会幽默通常被视为一种积极品质,并被鼓励在日常交往中展现;而在东亚文化中,幽默则较少出现在正式场合。研究发现,中国人在使用幽默时更为关注社交距离,这与美国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背后可能与“文化紧缩性”有关——即社会规范的严苛程度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容忍度。也就是说文化越紧,幽默的发挥空间也就越有限。最新研究“Cultural Tightness Reduces Humor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Multiple Countries”验证了这一观点,并于2025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APA旗舰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上。

该研究整合了文化紧缩—宽松理论与幽默心理学,系统考察了文化规范如何塑造幽默制造。研究共包含六个子研究:研究1和2比较了来自一个紧缩文化国家(中国)和一个宽松文化国家(美国)的参与者在幽默制造上的差异;研究3将分析范围扩展至三个紧缩文化国家和两个宽松文化国家;研究4在控制文化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的前提下,复制了这一效应;研究5a和5b通过实验操纵文化紧缩性,揭示了其对幽默制造的因果效应。研究结果凸显了文化规范如何塑造表达行为,并揭示幽默制造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人格特质,而是一种受到社会与文化情境影响的能力。理解幽默制造的文化根源,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并在多元环境中促进更具包容和具有文化敏感性的互动。

文章第一作者为曹毅博士后,侯玉波和加拿大女王大学纪丽君为本文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一江为第三作者。这项研究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1125)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项目(2024M760043)资助完成。

文章链接:

Cao, Y., Hou, Y., Wang, Y., & Ji, L.-J. (2025). Cultural tightness reduces humor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multiple countr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amp0001607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