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彭玉佳研究员与方方教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趋势》的署名文章。文章从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视角,系统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面临的关键挑战,并提出以"人类智能"启发"机器智能"的创新路径。
文章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三大核心挑战:首先是算力掣肘,以大参数量、大算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面临能耗与训练效率的瓶颈;其次是推理幻觉问题,模型可能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信息,制约其在医疗等关键领域的深度应用;最后是产业落地壁垒,模型的不可解释性和安全隐患影响了其在关键领域的部署。
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三个维度的解决方案。在模型架构创新方面,建议借鉴人脑高效智能的处理机制,通过模拟大脑的预测加工系统构建主动推理模型,设计更高效的记忆架构,开发能够自适应环境、自主学习的AI训练范式。在测试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借鉴发展心理学与心理测量学原理,构建覆盖视觉、语言、认知推理等多维度的综合任务集,并设计受人类心智发展启发的"AI发展里程碑"测试体系。在产学研协同方面,强调要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创新-应用-反馈-迭代"的良性闭环,构建开放共享的AI产业生态。
该研究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对推动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具有积极意义。
该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1日第11版,系北京大学2025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趋势和影响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章链接:https://news.gmw.cn/2025-10/21/content_38355455.htm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