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首届“创伤后应激障碍(以下简称:PTSD)与精神健康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联合主办,澳门霍英东基金会对本次大会给予了大力支持。
会议汇聚了来自心理学、医学、护理学、人工智能与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方方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文逊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谢晓非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教授等嘉宾出席会议,现场参会人员超过150人。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副校长方方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谢晓非教授,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分别致辞,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在推动创伤心理干预领域跨学科协作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随后,澳门霍英东基金会总干事史濠宣读了基金会主席霍震寰先生的贺辞,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文逊教授也表达了对会议的高度评价与美好期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在会上正式发布了“创伤后高风险人群早期心理干预工具”,为PTSD的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在主题演讲与交流环节,多位专家围绕 PTSD 的研究前沿、干预策略与跨学科融合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教授聚焦儿童青少年群体,阐述了心脑协同构建儿童青少年创伤干预的整合路径,他指出“创伤对个体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心理行为层面,也体现在神经生理层面,心脑协同的整合路径是未来创伤干预的重要方向”,强调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关键价值;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通过介绍遗传与环境交互在应激相关障碍机制中的作用,呼吁构建融合遗传、心理与社会因素的多维度干预模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天兵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分享了急性创伤患者PTSD的早期预警与预防路径,提出了临床操作中的常见难点与应对策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臧寅垠研究员重点介绍了PTSD治疗的跨文化改良与循证实践,展示了成人与儿童青少年干预阶段性成果,强调干预手段需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与场景适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副护士长陈慧娟以“医护人员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发生现状及预防”为题,将视角拓展至救援者群体,强调医护人员在重大灾害与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压力与干预需求。河南中医药大学副院长王上增从中医视角出发,为PTSD的治疗提供传统医学新思路;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肖涛分享了湘雅二院“躯体-心理”一体化救援与康复体系的探索,展现了中国特色PTSD防控体系的实践成果;北京大学长沙数字经济研究院运营办主任周晖代表智能心理中心团队,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应用实践,并提出未来在智能化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前瞻性思考;河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高金松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与中医预警干预的可能性,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研讨会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战略要求,聚焦科技赋能、循证干预与多学科协作,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与干预路径。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PTSD与精神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也为完善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实践路径。
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