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对每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孤独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常常面临挑战。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学习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可能面临特殊挑战,这直接影响他们的交流、学习和社会互动能力。尽管研究者们已经关注到孤独症儿童在词汇量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但我们对他们如何在大脑中组织和连接这些词语的意义(即词汇-语义网络)的了解仍然有限。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词语意义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影响着语言干预策略的设计和效果。
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易莉课题组在《Autism Research》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Thematic and Taxonomic Relations During Lexical-Semantic Processing in Autistic Children: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深入考察了孤独症儿童在实时词汇加工过程中主题关联和分类关联的激活模式,为理解孤独症儿童的词汇-语义网络组织及加工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招募了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采用眼动追踪的竞争范式任务,考察他们在听到目标词的同时观看包含目标物体、主题关联竞争物、分类关联竞争物和无关干扰物的视觉阵列时的注视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三个关键发现:首先,两组儿童在词汇加工过程中均表现出对主题和分类关系的激活,且激活开始的时间点相似。其次,尽管孤独症儿童能够像典型发展儿童一样快速地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目标词,但他们在整体词汇加工过程中对目标的注意力较低。第三,与典型发展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表现出更强的分类关系激活和更强的分类竞争效应,而他们的主题关系激活和主题竞争效应则与典型发展儿童相当。
这些发现表明,虽然孤独症儿童的基本主题和分类激活过程保持完好,且他们对目标和语义相关表征的初始激活与典型发展儿童一样快,但孤独症儿童对分类关系的增强敏感性可能会干扰目标词的整体加工效率。这一结果与局部偏好理论相一致,该理论认为孤独症个体虽然全局加工能力完好,但倾向于局部加工。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孤独症中词汇-语义组织和加工的理解,还为语言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例如,教育者与干预者可以充分利用孤独症儿童对分类关系的敏感性,通过类别分类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词汇学习;同时,也可以设计策略帮助他们在分类信息的干扰下保持对目标词的注意力,提高词汇处理的整体效率。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子慧为论文第一作者,易莉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魏然为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已出站博士后李天碧(现为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与澳门大学博士生石若玺也对论文作出重要贡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1116)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B030335001)的支持。
参考文献:Hua, Z., Li, T., Shi, R., Wei, R., & Yi, L. (2025). Activation of Thematic and Taxonomic Relations During Lexical-Semantic Processing in Autistic Children: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Autism Research.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02/aur.7002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02/aur.70023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