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sychotherapy Research》发表题为“Decentering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emotion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esigns”的论文,揭示了去中心化在正念干预缓解情绪困扰中的中介作用。
近年来,正念及基于正念的干预(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MBIs)在缓解情绪困扰方面展现了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正念干预如何通过特定的心理机制发挥作用仍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去中心化(Decentering)被认为是正念和基于正念干预(MBIs)潜在的作用机制之一。它被定义为“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视为暂时、客观的事件,而不是对自我必然真实的反映”。MBIs 强调对想法的觉察和接纳,从更广泛和包容的视角观察想法的重要性。这能防止个体对僵化想法和思维陷阱的过度卷入,从而使个体认识到僵化的想法不一定是现实的准确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学会将负面情绪和想法视为暂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对自我或外部现实的最终反映。
目前对去中心化中介作用的探索,缺乏对高情绪困扰人群的关注,且几乎都是通过两个测量时间点(干预前和干预后)来评估干预对去中心化的提高作用,无法探索在干预中的变化情况。
因此,根据Kazdin (2007)关于干预效果机制的成立标准,本研究通过横断面与随机对照纵向研究设计,在高情绪困扰人群中,进行多时间点测量,探讨去中心化是否在正念/基于正念的干预对情绪困扰(焦虑与抑郁)的缓解中发挥关键中介作用。
研究一为横断面设计,共纳入998名高情绪困扰个体,测量其正念、去中心化水平、焦虑和抑郁症状。研究二为随机对照纵向研究设计,共招募了688名高情绪困扰个体,随机分为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MIED)组和等待对照(WL)组,每组344人。在基线(T0)、第3周(T3)、第5周(T5)和第7周(干预后,T7)评估个体的去中心化、焦虑和抑郁水平。
横断面和纵向研究的结果均支持了去中心化作为正念或正念干预与情绪困扰的重要中介变量。此外,MIED方案被证明在提高去中心化水平和缓解情绪困扰(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方面显著有效。因此,在正念干预过程中,去中心化可以作为保护性因素,去中心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水平。
刘兴华研究员课题组博士生王珍珍为本文第一作者,刘兴华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唐心怡、胡米米、招颖诗和Stefan G. Hofmann教授也为本文做出了重要贡献。感谢两项研究的参与者,特别感谢李燕娟在研究二数据分析中的宝贵建议。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016,32371138)的支持。
参考文献:
Wang, Z., Tang, X., Hu, A., Chiu, W., Hofmann, S. G., & Liu, X. (2024). Decentering as a mediator of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emotion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esigns.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15. https://doi.org/10.1080/10503307.2024.2426562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0503307.2024.2426562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