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杰出的艺术作品或卓越的人类成就等物理上或心理上宏大的事物(vastness)时,人们往往会被深深震撼,感到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去理解这一体验(need for accommodation)。这种人类在面对宏大和超越自身认知边界事物时涌现的强烈而独特的情绪就是“敬畏”。


(图片来源:姜佟琳研究员课题组23级硕士生吴晓涵摄影作品)

敬畏让人们超越自我、忘却日常琐事,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更广阔和深远的世界。这种视角的转变会让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带来深远影响。自21世纪以来,诸多心理学实证研究揭示了敬畏的积极效应。为进一步整合理解敬畏的独特性及其积极效应,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邀请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姜佟琳研究员课题组撰写关于敬畏的综述性论文。该论文深入回顾了敬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敬畏的研究方法及其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敬畏对自我的影响及现有研究矛盾点,从认知与动机、社会交互、幸福感三个方面回顾了敬畏的积极效应,并讨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敬畏表现和效应的异同。

在该论文中,姜佟琳课题组提出了理解敬畏积极效应的整合理论模型:敬畏让人感到渺小的同时让人们超越自我,将人们的视角从自我中心(egocentric perspective)转向非自我中心(non-egocentric perspective),从而在认知、社会和幸福感三个层面带来积极心理效应。该理论提出敬畏可以让人们从一定距离审视自我,这种视角既使得个体在宏大存在面前感到渺小,又因超越的视角而收获深刻的自我洞察和寻求真实自我的渴望。此外,该模型为敬畏在认知、社会和幸福感方面的积极效应提供了整合的理论框架,对未来研究敬畏广泛的心理社会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图为理解敬畏的整合框架)

该论文最后提出了敬畏的未来研究方向,如探索应对顺应需求(need for accommodation)的不同取向对敬畏效应的影响,探索深层敬畏体验的变革性力量,以及探索个体特征和文化特性对敬畏效应的影响等。

姜佟琳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课题组博士生袁文颖、殷艺格,Texas A&M University的Joshua Hicks教授、Matthew Vess副教授、博士生Lydia Needy共同参与了本研究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Jiang, T., Hicks, J. A., Yuan, W., Yin, Y., Needy, L., & Vess, M. (2024). The unique nature and psychosocial implications of awe. 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 1-14. https://doi.org/10.1038/s44159-024-00322-z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