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那些发生在过去,已经无法挽回的投入。与“理性人”假设相反,人们的决策常受到这些沉没成本的影响。一些情况下,先前的投入会增加人们对某个项目后续的使用或投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人花高价购买了一个新奇的食品,即使尝试后发现它十分难吃,他也可能会坚持吃完,为了“避免浪费”已经花掉的钱,这种情况被称为“沉没成本的承诺升级效应”。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会展现出相反的沉没成本承诺降级效应,一个例子是某人花费10元购买了一张电影票,在去影院的路上把票弄丢了,抵达影院后他可能不愿意再花10元重新购买一张票,因为“电影不值两张票钱”。

李健课题组题为“Sunk cost effects hinge on the neural recalibration of reference points in mental accounting”的论文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考察了沉没成本效应的机制,该研究基于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模型,首次容纳解释了人群中从承诺升级到承诺降级的沉没成本效应的个体差异,并获得了神经层面的证据支持。

具体地,该研究继承了心理账户理论对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修订,认为对某个项目投入的沉没成本会被记录在心理账户内,校正参照点,这一方面使得中断退出这个项目的预期价值不再是0(即“当前状态”),而变成承担沉没成本的损失,另一方面,沉没成本会与边际成本(即未来需要的投入)整合,使得(在选择继续投入该项目时)后者带来的额外的主观损失看起来更小。与此同时,该研究特别地提出,人们在有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决定是否继续投入一个项目的价值比较过程中,可能对不同选项(继续投入或中途退出)的价值有不同的侧重,即对两选项价值的“相对权重”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当个体在决策时更看重继续投入的成本收益计算,而相对忽视了退出造成的沉没成本损失时,显然,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越高意味着继续项目的总成本越高,个体越倾向于不继续该项目,即体现出承诺降级效应;反之,当个体均衡地考虑两个选项的价值,甚至更偏重退出造成的损失时,为了避免浪费沉没成本,同时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使边际成本造成的损失看起来更小,个体在沉没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会更倾向于继续该项目,体现出承诺升级效应,如上图所示。

对应地,在神经层面,该研究发现发生在过去的沉没成本在决策时仍在纹状体等表征边际收益损失的脑区存在激活,为沉没成本的记录提供了神经基础。模型预测的选择有关的价值则与眶额皮层等价值加工脑区活动相关。背外侧前额叶等认知控制脑区对退出选项价值的激活强度反映了个体的选项相对权重,与此同时这些脑区与价值加工系统的任务特异的功能连接强度也与该相对权重相关。这提示我们认知控制脑区的活动可能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原则间的侧重,并通过对价值加工系统的调节,影响了选择时的价值表征,最终反映为行为上不同方向和程度的沉没成本效应。

这篇论文增加了人们对沉没成本认知神经机制的了解,扩展了心理账户理论,为其提供了神经实例,近期在线发表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上。李健课题组在读博士生王嘉澍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健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