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李健课题组在《Human Brain Mapping》杂志上发表论文“Private but not social information validity modulates social conformity bias”。该研究发现在社会情境下,个人信息有效性学习能够调节社会从众偏好,准确的个人信息能够提高个人信息对决策的影响,从而降低社会从众效应。这种行为偏好的转变同时得到了神经证据的支持,该研究发现纹状体在个人信息准确时比不准确时激活更大,并且当个人信息能够准确预测结果时,纹状体与背内侧前额叶(dmPFC)的功能联结更强,dmPFC对偏离个人信息的行为监控也更强。

在日常决策中,个人的选择很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在不确定情境下,当个人信息和社会信息不一致时,个体倾向于选择与社会信息保持一致而忽略个人信息,即出现社会从众现象。虽然整合所有通道的信息资源能够做出更优的决策,但是当社会信息不准确时,社会信息反而会产生误导,造成财产损失或者经济社会秩序混乱,然而,对于如何能够降低错误社会信息影响的问题却很少受到关注。李健课题组采用社会情境下的概率判断任务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对个人信息和他人选择这两种信息源的有效性进行了操纵,使得只有个人信息对结果具有预测作用,并且在被试进行选择之后给予正确与否的反馈,考察被试是否可以根据反馈逐渐习得不同信息源的有效性,从而调整对个人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策略。

结果发现,当个人信息与社会信息不一致时,被试倾向于选择与社会信息相一致的选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社会从众偏好比例逐渐下降。通过一般线性模型对信息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个人信息的影响逐渐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前一个试次个人信息的准确性会影响下一个试次个人信息的作用。虽然对社会信息有效性也进行了操纵,但是并没有发现社会信息的作用产生变化。相应地,该研究发现在呈现结果反馈信息时,纹状体对个人信息是否正确预测有不同的激活,而对于社会信息正确与否则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当个人信息准确时,纹状体与dmPFC的功能联结比个人信息不准确时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决策阶段,dmPFC对偏离个人信息的监控也受到之前试次个人信息有效性的调节,前一个试次个人信息准确时,下一个试次dmPFC对偏离个人信息的监控更强。该研究揭示了信息有效性学习如何调节社会从众行为的的神经生理机制,也为避免不正确社会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李莉为该文的第一作者,李健研究员为该文通讯作者,深圳大学南特商学院李景景副教授为该文做出重要贡献。该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资助完成。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hbm.24536


20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