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等多篇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深入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有关部署,针对当下青年学生的特点,做好青年工作的基本面和覆盖面,系统推进“心理育人”体系构建,强化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心理学科的认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于5月8日至5月15日,持续深入开展了第三届心理文化节系列活动。依托实验室参访、文化节街头活动、“消逝的恋人”推理解谜定向和“学术七天乐”科普文章推送,共4种类型,以学科科普为切入点,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教育性和趣味性相配合,全方位展现学科魅力,引导大家树立关爱生活、向上向善、向阳向前的积极态度。

走进实验室,感受心理学与现代科技的协奏曲。5月8日下午,志愿者带领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分别参访了行为和多感觉通道实验室,了解经颅磁刺激仪器,以及用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研究的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临床应用。参访同学还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在VR技术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该技术在心理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积极影响,像模拟身处高处的情景,以帮助治疗恐高症等。从课本中读到,到近距离看到、体验到,心理文化节将舞台搬到实验室,将对象扩大到中学生,在实打实的接触中,发挥实践育人的切实功效,让心理与科技交融之美唱响学生心头。


心理实验室参访

走进人群,演奏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交响乐。5月10日中午,心理文化节街头活动在新太阳北侧成功举办。现场划分为了科普展板区和心理学游戏体验区,前者通过志愿者在展板旁耐心细致的讲解,向路过的同学解释在学习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心理学知识,像可得性启发式如何造成考试常改错答案的感觉,认知失调与课程评价的关系,人格在《流浪地球》中的体现等等;后者通过一些小游戏,让参与者在互动中深化对心理学的认识。在“橡胶手错觉”实验中,揭示了人的大脑如何“感觉”自己的身体;在“STROOP任务”中,参与者在字体颜色和意义存在矛盾时(如红色的“绿”字),大多都无法避免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在“疯狂来往”游戏里,两人为一组,通过你划我猜,考验双方的默契配合以及对心理学知识的熟练程度。心理学知识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在游戏体验中深化,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更是让其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走进人群,让心理学科知识传播在一线,让青年思政教育做在一线。


三角地科普活动

走进户外,探寻心理学与集体精神的奏鸣曲。5月11日午后,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同学相约静园草坪,并以之为起点,开启“消逝的恋人”推理解谜定向活动。参与者们分组协作,以曾经侦探的新助手身份拜访一桩“谋杀”案件的嫌疑人与目击证人,找出正确的线索,还原故事的真相。在充满悬疑的解谜中,参与者们充分感受到了推理与定向探索的乐趣,也对其中所蕴含的多重人格障碍、躁郁症等丰富有趣的临床心理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走进户外,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培育,脑力和体力的融合也催生出身心健康的成长理念。


定向推理

走进网络,聆听心理学与在线科普的七重奏。自5月9日起,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依托“北大心理人”微信公众平台,连续7天,每日推出一篇心理学科普文章,从“心理学究竟能做什么?算命?解梦?读心?”对一系列有关“心理学在做什么”的问题做出解答,到“遇见心理学,遇见更好的自己”中分享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所在——更好的觉知、更好的领悟、更好的接纳,再到“为啥大佬总爱卖弱”中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知识,深度解读“大佬卖弱”背后的“潜台词”。一周的时间里,累计阅读量达到5500余人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运用新媒体手段,探索在线科普的传播方式,抢占主阵地、唱响新时代青年的心声。


学术心潮栏目

心之所向,以文传道。心理文化节作为心理学院的特色品牌活动,将“正心知行”的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到学科科普中,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规律,从知、情、意、行的四个维度开展系列活动,在宣传教育中深化青年对专业领域的学科认知、凝聚情感基础,在实践行动中砥砺青年道德修养、磨练意志品质,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培育心怀天下、理想远大的“圆梦新一代”。


20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