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陈仲庚先生逝世20周年。为了纪念陈仲庚先生,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陈仲庚临床与咨询发展基金的支持下,钱铭怡和钟杰主持编撰《陈仲庚先生纪念文集》,并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支持下,于2023年9月18日在北京大学王克桢楼举办陈仲庚先生纪念活动暨陈仲庚先生纪念文集发布会。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吴思、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谢晓非、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兴华均到场致辞,陈仲庚先生的夫人梅树茹老师、女儿陈京京亲临现场。陈仲庚先生的弟子钱铭怡、张雨青、王建平、甘怡群、刘丹,同事彭凯平、旁系弟子苏彦捷,隔代弟子钟杰、姚萍、徐凯文等均到场分享与陈仲庚先生的交往。
纪念活动由钟杰副教授主持。党委书记谢晓非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旨,作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长征系列活动之一,也要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老一辈学者的精神。
作为陈仲庚先生的首位硕士研究生和文集主编钱铭怡率先介绍了陈仲庚先生的生平。陈仲庚先生1925年出生于浙江嵊县(现嵊州),曾在辅仁大学攻读心理学,并在燕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做助教,并于195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方向任教,自此一直兢兢业业地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陈仲庚先生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江西,后来被发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在搬运和整理图书之余,几乎浏览了当时图书馆中的所有心理学书籍,以致于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被老师和同学当成了心理学领域文献的活字典。1978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创建,陈仲庚先生专注于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大力支持和推崇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等基础工作。陈仲庚先生最独特的贡献在实验临床心理学领域,其专著《实验临床心理学》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国内独树一帜的作品。钱铭怡感慨在文集编撰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陈仲庚先生的学养深厚,学贯中西,他的文章不仅有对古文的病理心理学思想的提炼和整理,而且有对英文名词翻译的追根溯源和辨析。他的许多文章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钱铭怡认为,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陈仲庚先生,希望学习和继承他的思想,使他的思想和北大的精神得以不断传承。
了解了陈仲庚先生的生平后,吴思院长深有感触,提及自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陈仲庚先生毕业于辅仁大学,是彼此的校友。吴思院长谈到之前自己跟很多同学相似,因陈仲庚临床培训基地和陈仲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基金而听过“陈仲庚”这三个字,但并不了解命名背后的由来和深意。吴思院长希望同学们可以继承陈仲庚先生的精神和思想,努力推动国内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彭凯平老师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成为陈仲庚先生的同事。彭凯平老师笑言自己的学术、个人生活、职业发展都受到陈仲庚先生的影响。彭凯平老师毕业时,临床教研室只有张伯源和陈仲庚两位老师,需要补充年轻力量。陈仲庚先生看中了彭凯平老师,留下彭凯平老师,彭凯平老师成为当时北大心理学系最年轻的教师。陈仲庚先生鼓励彭凯平老师率先开设心理测验课和编写教材,成为国内首创。彭凯平老师的妻子肖莉老师,正是陈仲庚先生当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彭凯平老师曾有机会进入政界,陈仲庚先生基于对彭凯平老师的性格的了解,建议彭老师继续学术之路,并鼓励和支持彭凯平老师和妻子肖莉老师一起赴美学习。彭凯平老师动情地回忆起跟陈仲庚先生相处的细节。陈仲庚先生身体欠佳,常在朗润园的家里工作,当时屋子条件艰苦,但室外风景很好,阳光照进来,非常温馨。
张雨青老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跟随陈仲庚先生继续学习临床与人格心理学,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张雨青老师回忆起毕业时的选择,当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都伸出橄榄枝,张雨青老师已接受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邀请。陈仲庚先生委婉地建议张雨青老师慎重考虑,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人格s心理学的研究并非重点。张雨青老师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对陈仲庚先生的远见深有感触。
王建平老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和硕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王建平老师1983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后来进入医院工作,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进修,常在系图书馆见到陈仲庚先生,感到非常敬仰。王建平老师希望继续深造,申请到陈仲庚先生门下读博士,陈仲庚先生选中王建平老师,使她得以进入临床心理学之门。王建平老师毕业选择方向时,在医院和高校间犹豫,陈仲庚先生告诉她高校需要医学和心理学双背景,王建平老师因此选择进入高校,从此开启了研究、教学和心理咨询实践结合的职业生涯。王建平老师回忆起当时常前往陈仲庚先生的家中请教,得到陈仲庚先生的表扬时非常激动,感到心情“飞到天上”,在未名湖湖边骑车时甚至忘了方向。
甘怡群老师现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毕业后,甘怡群老师跟随陈仲庚先生攻读硕士学位,计划开展人格障碍方面的研究,陈仲庚先生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购买了米隆临床多轴人格量表第一版(MCMI)。一年后,由于政府政策的要求,甘怡群老师需前往香港求学,无法继续完成跟陈仲庚先生的计划,对此深感遗憾。陈仲庚先生曾告诉甘怡群老师“生活中会遇到困难,不要受到太大影响”。甘怡群老师后来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个人生活和事业都经历了诸多艰辛。甘怡群老师提及自己在陈仲庚先生病重和葬礼时非常悲痛,跟之前的遗憾有关,但好在“后来取得了一点成就”,可以告慰陈仲庚先生的在天之灵。
刘丹老师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及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学生心理热线培训部主任。刘丹老师是陈仲庚先生的关门弟子,是他的最后一位博士生。刘丹老师在硕士期间广泛参与社会活动,进入博士学习后,陈仲庚先生告诉刘丹老师她可以保持对社会活动的兴趣,但“但治学一定要专心”。刘丹老师一直谨记在心,深耕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专注于家庭治疗。
陈仲庚先生的同事和弟子们发言后,梅树茹老师不顾年迈,坚持站起来走到讲台前,表达对大家的感谢,并举手呼喊“中国临床心理学一定会棒棒的!”而陈仲庚先生的小女儿陈京京则在活动中动情回忆,当年常来自己家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已经成长为临床心理学的中坚力量。陈京京自己虽然在美国,但英文不及父亲,当年父亲常提及英语、法语等语言是相通的。如今听了大家的发言,才体会到父亲的学养,也对大家对父亲的纪念和深情感到感激涕零,无以言表。
到场的其他嘉宾老师补充分享了他们跟陈仲庚先生的回忆。苏彦捷老师谈到自己读博时只有两位博士生导师,一位是她的导师邵郊先生,另一位则是陈仲庚先生,因为两位老师经常一起治学,所以自己算是陈仲庚先生的旁系弟子,也常得到陈仲庚先生的教诲。钟杰、姚萍、徐凯文都是钱铭怡老师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也曾受到陈仲庚先生的直接影响。钟杰老师在考虑是否学习精神分析时,曾求教于陈仲庚先生,陈仲庚先生本人是《精神分析入门》的译者,感慨精神分析是浩瀚的海洋,鼓励钟杰老师开启了精神分析学习之路。姚萍老师特别感谢陈仲庚先生,因陈仲庚先生主张向医学生开放心理学专业,自己才能通过医学考试进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硕士。陈仲庚先生曾肯定姚萍老师有读博士的潜力,鼓励她继续深造,并在她毕业期间提供了可选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徐凯文博士有感于陈仲庚先生对学生培养倾注的心血,希望能为学习临床心理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向陈仲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基金进行了捐资,提高了陈仲庚奖学金的额度。
为了纪念陈仲庚先生的贡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立了以陈仲庚先生命名的临床心理学学生培训基地(陈仲庚临床培训基地),陈仲庚临床培训基地主任刘兴华老师介绍了基地的管理架构、发展情况和培养成果,基地的督导人数增加,网络咨询和视频系统更新,新增了团体辅导室,软件硬件都有了长足进步。
此后,陈仲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基金常务副主任钟杰老师介绍了以陈仲庚先生名字命名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基金的成立背景、管理架构、资助项目和成果。基金的研究项目受益人代表周婷老师也发了言,她感谢基金在新冠期间及时提供资金支持,让她和团队得以开展对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研究,并顺利发表论文,发现了新的研究方向。陈仲庚学生奖学金受益人代表黄安麟同学则回顾了在陈仲庚培训基地接受的系统培训,感谢陈仲庚基金的支持。
最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谢晓非老师代表学院向本科、硕士、博士学生代表赠送《陈仲庚先生纪念文集》,鼓励同学们继承陈仲庚先生的精神,薪火相传,传承和推动中国临床心理学的发展。
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