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陈仲庚先生对中国临床心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推动中国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经钟杰、钱铭怡老师等人提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起,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陈仲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基金”,并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制定项目章程,从而规范项目运行。
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为钱铭怡,副主任为樊富珉、韩布新、钟杰,委员为甘怡群、黄峥、刘兴华、李旭、徐凯文、桑志芹、王建平、姚萍,秘书为王婷婷。项目章程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备案,详细规定了项目的名称、设立、资金形式和使用、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委员会组织结构、项目管理人员联系方式。
为了纪念项目的成立,并推动项目发展为基金,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于2018年12月21-23日期间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了陈仲庚临床心理学发展项目启动仪式、论坛和工作坊。
启动仪式于2018年12月21日上午9-12点在阳光厅举办。第一个环节是通过视频展示陈仲庚先生的生平,讲述陈仲庚先生为中国临床心理学做出的贡献。随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发言,谈及陈仲庚先生在中国的临床心理学乃至心理学史上做出了众多的重大的贡献,称赞钱铭怡老师带出了一支临床心理学队伍,并表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将会给临床心理学方向更大的支持。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胡俊先生发言,以自己接触的心理学人士王宏斌、武志红、方方、徐凯文为例,慨叹临床心理学的好、红、帅和苦,并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规范,希望基金会可以帮助陈仲庚临床心理学项目成长,并祝愿项目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此后,刘兴华老师作为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代表,宣读了项目章程。
作为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钱铭怡老师发言,介绍了陈仲庚先生的事迹,展示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状况。钱老师深情讲述了陈先生的往事,陈先生自58年就患重病,同期很多病友早早去世,而陈先生一直克服疾病影响,兢兢业业教学,踏踏实实做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先生在从干校返回北大期间在北大图书馆劳动,借此机会浏览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中的几乎所有心理学书籍,在文革后成为心理学文献的“活字典”撰写了很多书籍,其中《人格心理学》一书获奖。陈先生不争名不争利,敢于承担,即使身体羸弱,依然排除困难,坐火车七十二个小时去昆明支持第一期中德班,并接受众人推举,担任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的第一届主任委员。陈先生为中国临床心理学培养了众多弟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颇有建树,陈先生弟子的弟子也已在全国各地茁壮成长。本项目以陈先生命名,是希望传承陈先生的精神,推动中国临床心理学事业的发展。
之后,李旭博士作为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发言,希望项目可以成为中国临床心理学的灯塔,倡议各界人士助力和见证陈仲庚临床心理学发展项目的成长。在发言中,李旭博士提及自己对陈先生的感激。因为陈仲庚先生的开放包容的思想,北大心理系才面向临床医学学生招研究生,让众多医学背景的学子受益,包括姚萍、钟杰、徐凯文、王建平等。
随后,陈仲庚先生的弟子张雨青、王建平和刘丹老师发言,回忆了陈先生的教育的点点滴滴。王建平老师提及,她对其他人的赞扬并不在意,但每次得到陈先生表扬,她都会倍感激动。刘丹老师入学读博时,陈仲庚先生要求她专心只做一件事,此后刘丹老师舍弃社会活动,专心从事家庭治疗及其推广、教学,无怨无悔。
21日下午论坛的主题为“心理治疗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由钟杰主持,由陈祉妍、徐凯文、李松蔚、武志红分别报告。心理治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五位讲者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展开了热烈的辩论。陈祉妍阐述了跟心理咨询有效性有关的核心变量;徐凯文谈及二十年来观察到的心理咨询行业的九种现象,分享了对心理咨询的反思和再出发;李松蔚阐释了心理治疗的框架及可以如何打破框架;钟杰介绍了有关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的大树模型;武志红主要从哲学视角探讨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刘丹老师作为嘉宾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22日-23日,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在全国不同单位工作的12位专业人员义务主持了12场工作坊,跟参会者分享了临床心理学方向的实践、应用方式和理论探究。每场工作坊时长3小时,同一时段同时进行3场工作坊。
22日上午,刘兴华带学员进行正念训练,并介绍了正念训练的生理学支持证据;李松蔚从正反两方面介绍网络时代中诊断标签的传播属性,讨论其影响和利弊,并给出专业人员的应对建议;姚萍从精神分析视角探讨在儿童早期(0-6岁)养育中,母亲如何利用恰当的养育应答反应促进儿童心理功能发展,以及在临床工作中治疗师的某些治疗干预对病人的心理功能发展的影响。
22日下午,施承孙向参加者展示了虚拟现实(VR)这种前沿技术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运用,并现场演示了恐高症患者的治疗方式;Marcus Rodriguez以讲授、演示和练习的方式,介绍由Marsha Linehan创立的 DBT 正念技能,包括正念、痛苦耐受、有效人际关系以及情绪调节4个版块;钟杰回顾了性格分析的历史,介绍三种人格组织水平的功能和区分,并以经典电影人物为例阐述10种性格类型的特征,探讨了性格分析与临床应用的联结。
23日上午,陈慧菁以德国的Soteria模式为例,介绍了西方国家对精神分裂症谱系病人的干预方法;李旭以演讲、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分享了以父母为主要工作对象、简洁高效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心理干预方法;官锐园从生物演化的角度介绍了共情能力的表现及社会意义,并以高功能孤独症为例,介绍对其共情能力的评估和干预策略。
23日下午,林焯文在游戏治疗工作坊中融合了讲解、现场示范和演练,跟参加者分享了玩具百宝箱,以及如何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让来访者“看到”和“悟到”;易春丽以依恋理论和家庭治疗为背景,从目光对视、身体接触、语言互动、父母养育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对比分析健康的和有问题的亲子互动模式;黄峥长期以来致力于培养心理动力学咨询师,提炼总结培训咨询师中使用的方法,与腾讯AI组合作,培训AI机器人,在工作坊中分享了来自最前沿科技探索的学习和思考。
除此之外,22日中午举办了研究专场,报告者均为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或在读研究生,分别是岸本鹏子、陈祉妍、丁欣放、高隽、刘兴华、王雨吟、徐凯文、杨寅、余红玉。报告者呈现了各自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题涉及愤怒、自我悲悯、社交焦虑治疗、正念训练、自杀风险评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等。
此次活动的所有演讲者、主持人均为义务出席,场地费由钟杰老师提供,会务组织工作由北京明睿信咨询有限公司义务承担。活动的会务费用由参会者自愿选择是否捐入陈仲庚临床心理学发展项目。活动的受益人数分别为:启动仪式137人,论坛309人,工作坊270人(其中正式报名者193人、讲者及主持人32人、讲者助理12人、志愿者8人、清华大学及其他院校学生25人;实际参加人数约350人)。此次会议和活动有助于促进参与者对国内临床心理学发展情况的了解,在陈仲庚老师奠基的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基础上,将北大精神薪火相传,更进一步推动国内的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的发展。
2018-12-21